阿德勒治療理論作業
一、從四個不當行為目的來說明孩子的困擾行為並提出輔導策略(舉例)。
Adler認為人因自卑而追求卓越,人的行為是有目的並具目標導向,兒童自家庭經驗出發,在學校團體中尋找自己的地位與歸屬感。兒童會以錯誤的方式來尋求價值感,主要是因為兒童雖能觀察周遭事件,卻常曲解事件並下錯誤結論。Dreikurs提出目標導向型理論,底下試就學生不良行為之四種錯誤目標及輔導策略加以說明:
一、學生不良行為的四種錯誤目標:
- 獲得注意:當兒童沒有機會經由有益的貢獻來獲取的地位時,會轉而以「偏差行為」,有積極建設性(如:偏激的批評)、消極建設性(如:過於小心翼翼、刻意想成為模範生)、積極破壞性(如愛表現、搬弄是非)和消極破壞性(如:愛哭、無精打采)等以獲取地位。
- 尋求權力:若師長為採取鄭去的方式阻止兒童獲取注意的需要,或孩子長期處於批評與壓力之下,則孩子容易學會運用追求權力來反抗這些壓制。若他們無法控制情況,就會覺得自己無價值、不重要,因此嘗試重獲權力,由此獲得安全感。這類型孩子具攻擊傾向,其表現行為有積極性破壞(如發脾氣、公開挑釁)或消極破壞性(如不守規矩、倔強)等的行為。
- 尋求報復:尋求報復型的孩子可能經歷到一些身體上、性、情緒上的虐待或是疏忽,覺得生命對他不公平,沒有人會喜歡他,錯誤推論是傷害別人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地位,容易觸法犯罪的也是這類型的孩子,情形為表現有積極破壞性(如暴力、偷竊)或消極破壞性(如勉強、被動)等行為。
- 表現無能:這種孩子將無能當作盾牌,顯出無法勝任,避免任何可能失利的狀況,其表現的行為通常是被動破壞性行為(如愚蠢、拒絕與人互動),而積極的表現無能則是以自殺方式展現自己對生活的無力感。
二、輔導策略:
因此,教師要先了解兒童的錯誤目標,才能辨認(如:觀察兒童的行為、其他人對兒童行為的反應、兒童被糾正後的反應)及揭露兒童的錯誤目標,設法改變兒童的錯誤行為目標,最後改正兒童的行為。試就各類型錯誤目標的輔導策略說明如下:
(一)獲得注意:
- 教師感覺:煩惱、苦惱
- 處理方式:以鼓勵替代稱讚,給予學生學習以正向行為尋求注意的機會(如針對學生的努力給予肯定、幫助學生評估他們自己的表現)、忽略負向行為(如忽視、眼神提醒、我-訊息等)、移動學生(如改變座位)、和兒童討論(如「我們是不是可以一起做一些計畫,讓我們兩個都能夠從中得到滿足?」、運用自然與邏輯後果、運用團體討論的方式)。
(二)尋求權力:
- 教師感覺:被挑戰、受恐嚇、憤怒
- 處理方式:
(1)提供各種不同情境,讓學生發揮才能和力量,透過循規蹈矩的方式獲得接納和地位,如:小老師、糾察隊、監督工作等,從中去mark學生好的行為並告知,讓其學習不用暴力方式也可以得到主控權。
(2)引導兒童尊重團體的決議,鼓勵兒童的合作行為。
(3)先建立良好關係,再使用自然或邏輯後果。
(4)做出兒童非預期的反應,以避免針鋒相對。
(三)尋求報復:
- 教師感覺:受傷
- 處理方式:
(1)了解與接納,並試著探求學生覺得不公之處,給予高度尊重,幫助他們發展建設性的行為; 透過自然/邏輯後果,讓學生為不當行為,負起後果,收糾正的效果,但邏輯效果須包含三R:相關的(related)、尊重的(respectful)、合理的(reasonable),且缺一不可。
(2)機會教育,對此事提出討論。
(3)運用同理心,當自己有受傷害感覺時,不做惡意的報復。
(4)建議兒童暫停目前行為,看看其他人是否真的不喜歡他。
(5)利用接納、鼓勵、團體討論的方式。
(四)表現無能:
- 教師感覺:不能勝任的無力感、絕望感
- 處理方式:
(1)修正指導的方法,一次教一個步驟,設定學童可以達成的目標,提供學生較多的成功經驗,建立信心。
(2)教導積極的自我談話,如:讓孩子每天找出三個優點來肯定自我。
(3)找出過去的成功經驗,扭轉學生的自卑。
(4)透過同儕協助,以小組合作學習或學習共同體,來提升並幫助學生學習的動機。
(5)協助兒童了解,除非經過嘗試,否則無法得知自己真正的能力為何,並讓其知道,經過努力即使失敗,所有人都願意伸出援手來協助他。
此一理論模式除了讓我們看見孩子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徵外,更讓我們深層的了解這些不良行為背後所要處理的議題,正所謂「帶兵要帶心」、「知己知彼,才能百戰百勝」!同時,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,應避免個人情緒的涉入,才能有效幫助孩子解決困難。
留言列表